首页 > 农业 > 致富之道

贵州花茂村变身记:从“荒茅田”到“花繁叶茂”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静云

  12月15日讯 冬日的花茂村有些冷,青山绿水环抱下,灰砖黛瓦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两条宽敞的柏油大道交汇于村中心,上百个蔬菜大棚井然有序地排列在田间,别具特色的陶艺风情街上传来中国各地的口音。


贵州花茂村变身记:从“荒茅”到花繁叶茂

  上午9时,花茂村“母氏陶艺”第四代传承人、53岁的母先才已做好第一批陶罐。“今年仅国庆节就进账4万元人民币(下同),比以前一年的收入还多。”在拉坯成型的间隙,母先才感叹:濒临失传的土罐罐能热销都得益于花茂的“变身”。

  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原名“荒茅田”,2012年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后更名为“花茂”,寓意要实现“花繁叶茂”的梦想。

  在很多村民记忆里,以前守着一亩三分地仅能勉强糊口,村里到处是破败的木房、颜色各异的低矮砖房,脏乱差的环境导致夏天蚊子成片、臭气熏天;下雨天出门,鞋子会被烂泥包裹得迈不开脚。

  2013年,花茂村被遵义市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打造试点,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整齐洁净的两层小楼青瓦斜卧,家家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母先才说,旧貌换新颜后,“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回到村口下车后,都找不到自己家在哪儿了。”

  花茂村依托当地红色旅游资源——苟坝会议会址,以及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不到1万人的花茂村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中共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将一幅村庄新貌的照片送到习近平面前。习近平边看边称赞:“这是风景画,很漂亮!”

  记者从母先才的陶艺馆出来,穿过一片菜地、走过挂满镰刀、耙等传统农具的半米高土墙,映入眼帘的是“红色之家”牌匾和挂满红灯笼的农家小院。


贵州花茂村变身记:从“荒茅”到花繁叶茂

  小院的主人王治强穿梭于厨房和餐桌之间,为来自北京和内蒙古的游客端上自家的招牌菜“盬子鸡”和农家小炒。

  4年前,51岁的王治强开了花茂村第一家农家乐。如今,花茂村已有近50家餐馆和旅店,旅游旺季时,几乎家家客人爆满。旅游热不仅让当地村民富起来,也让年轻人选择回乡就业。

  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的敖坤,就在忙着为花茂村的文创产品做推广方案。敖坤说,还有一些同龄的大学生也在村里做导游和讲解员。

  现在,花茂村外出务工人员已从2012年的3356人减少到1000人以下,这里不再是只有老幼妇孺的“空巢村”。

  6年间,花茂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过去不足6000元增至2017年的14000元,“荒茅地”已变得“花繁叶茂”,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相关阅读

原标题:种桑养蚕成为午街铺镇农户增收新亮点  1月2日讯 泸西县午街铺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的模式着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破解村集体[详细]
1月1日讯 寒冷的冬天,不少家庭喜欢品尝热气腾腾的火锅。而美味可口的火锅中,最常见、最受市民欢迎的食材少不了糯软滑爽的粉丝和粉条。鲜为人知的是,在我市出产的各类粉丝产品[详细]
近日,在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艾子村5组的羊肚菌种植基地里,分管特色产业的相关负责人杨小冬正在查看大棚内菌床温、湿度。据悉,该基地业主陈益海、陈益全系亲兄弟,前者常年在外务[详细]
12月28至29日,第二届桂林永福富硒沙糖桔宣传推介会举行。今年永福县富硒沙糖桔种植面积已超过36万亩,产量近50万吨。富硒沙糖桔产业已成为该县产业扶贫、助民致富的“甜蜜事业[详细]
12月30日讯 整洁白净的卫生间内安放着冲水马桶,电热水器24小时提供热水,储水器能常年提供自来水……“卫生和生活条件好了,来玩来住的游客越来越多。”说起“厕所革命”带来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