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最大综合性门户网站 权威媒体 外宣窗口!
外汇管理有多严?这些外汇案刚被揪出来,9家银行罕见遭点名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近又通报了25起外汇违规案例,这是今年以来外汇局第三次集中通报外汇违规案例。从通报的处罚结果看,包括企业、个人甚至是银行,都因从事各类外汇违法违规行为而被处罚,有的处以上千万的天价罚金,有的甚至被司法机关判以有期徒刑。
7月28日通报的25起外汇违法违规案例中,外汇局罕见地点名了9家银行,指责其忽视或违反规定,并处以相应罚款。这些被点名的银行包括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重庆分行、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三亚分行、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上海张江支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港股03618)、中国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港股01288)嘉善支行和镇江分行、恒丰银行泉州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港股00939)德州分行、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珠海分行。其中,除民生银行三亚分行外,其他银行都是因为未对企业客户的贸易背景及单证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尽职审查,或未审核个人委托购汇授权书等材料以及对购汇人民币资金来源未进行尽职调查等原因而遭罚。
而今年以来,外汇局今年以来共公布了43起处罚案例,被处罚的违法违规行为有何共性?哪类外汇违规行为最容易被监管部门“盯上”?券商中国记者对今年以来外汇局的处罚案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
1
企业:制造虚假付汇需求
在外汇局通报的共43起处罚案例中,企业违法违规案例有16起。归纳下这些案例的特点,虚构并不存在的境外投资名目、转口贸易、进口交易等,以假借向境外付汇的名义达到向海外转移资产的目的,是被处罚企业的惯用伎俩。其中,为了虚构转口贸易,不少企业常通过伪造商业发票和货运提单,或使用已作废货运提单的方式,向境外付汇。
案例一:
2015年7月至9月,捷汇通(天津)贸易有限公司编造采购合同,虚构进口贸易,以“预付货款”名义对外支付4825.78万美元,造成大额外汇资金非法流出,被外汇局处以罚款606万元人民币。
案例二:
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四川元捷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虚构转口贸易,多次使用报废船只的虚假提单,办理转口贸易付汇业务20笔合计1299.92万美元;办理转口贸易收汇业务20笔合计1303.38万美元,非法进行套利。
案例三:
还有一家公司的手法更夸张,不仅虚构合同,合同订立的市场价格还高的离谱,已达到更大规模的境外付汇。2015年8月至9月,宁波大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勾结境外多家公司,使用其他公司作废提单,虚构转口贸易合同,订立高于市场价5倍至20倍的交易价格,先后15次向境外非法转移资金,金额合计1.19亿美元,最终外汇局对其作出罚款2281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