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观点评论

互联网金融颠覆性来袭 未来零售银行之路走向何方?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阿宝

  00 前言

  当我从酒店俯瞰安静的香港维多利亚港湾,思考互联网银行对传统银行带来的巨大变革。贸易、物流和金融是香港经济的三大支柱,银行业的产出占到整体金融的70%左右,不过这个区域金融中心似乎还在守旧传统,不少生活业态居然只收现金,不支持刷卡和移动支付,在移动互联时代,如果观念上不改变,即使香港这个被连续21年被评为最自由的经济体,也可以预见其金融中心衰落的未来。在这方面,国内互联网金融似乎走到了前面,内地的银行也在积极思考互联网银行的未来业态,以存、贷、汇、理为业务核心的传统银行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互联网+的影响如何改变中国零售银行的未来,未来银行又是如何影响到各行各业,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呢?

  01 传统零售银行的困惑

  受惠于互联网金融率先在移动支付的创新,受惠于个人账户的监管创新,中国互联网银行的创新探索也始于零售银行,传统零售银行一直被认为是银行最有价值的领域,从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高于同业数倍的PE值就可以看出投资者对零售银行的追捧。下图是2017年四月到十月的几家股份制上市银行的PE(市盈率)对比图。

  基本所有银行的公开信息都把发展零售银行作为其最核心的战略之一,但在移动互联时代,如今这个香饽饽面临着沉重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互联网金融的侵袭,这种侵袭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这种由移动支付发起的革命,造成客户粘度的剧降和客户金融行为的剧变。根据易观智库2017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在支付方式上,中国的二维码支付已经占据线下高频小额支付的主流,银联主推的NFC支付则使用寥寥;在竞争对手方面,支付宝和腾讯系(财付通,主要包括微信支付和QQ钱包)在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3.7%和39.51%,合计占领了93%的市场,这个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的增长。移动支付市场的丧失对零售银行的影响是致命的,直接造成客户粘度、市场份额的下降。

  第二座大山是网点渠道和人员的成本急剧上升,零售银行经营最大的困难就是成本高、投入大、回收慢,网点渠道不断升级改造,人员队伍不断扩张,而与此同时经营的成效提高的非常缓慢。截止2015年,全国银行网点数量已经突破22万个,按照网均配备10名人员,网点从业人员高达220万以上,每年银行业花费在网点上的成本最低在万亿规模以上。换句话说,传统零售银行就是“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银行内部“三高”业务。

  第三座大山就是银行主营利差空间的大幅缩小,2012年上半年16 家上市银行整体存贷利差达4.35%,自从2014年进入降息周期以来,存贷利差大幅收窄,2016年存贷利差仅有2.95%,此外居民财富理财化、公司业务投行化,还有同质化激烈竞争等等因素直接影响了零售银行资源投入的耐性和能力,造成了银行发展传统零售业务的不可承受之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零售银行1.0时代已经到了尾声,如果还是想依靠银行网点扩张、产品竞争和人海战术去发展零售银行,而不根据银行自身的特点,可能会进入一个严重的战略误区,轻则业务停滞不前,重则严重丧失银行竞争力!那么传统零售银行的出路在哪里呢?

  02 金融互联网VS互联网金融

  纵观银行的发展历史,从信用中介发展到经济重器,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功能,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零售银行业也在积极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挑战。

  (一)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的看家本领,也是商业银行最早、最为基础的功能。然而,当前线上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发展很快,功能非常强大。如果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被第三方替代,这将是一场灾难性的危机,这种变化将对货币政策和货币供给定义产生重大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带来银行经营模式的明显变革,主要表现在银行的中介功能正在弱化,信用平台和信息共享的功能正在加强,跨业跨界、联通共享的平台正在替代银行传统的中介功能。在传统金融中供需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金融资源配置将会更加不公平,进而产生“马太效应”。而互联网金融以产品为媒介提供资金和资产匹配的平台,完成资金融通。在互联网上,资金供需双方发布资金供需信息,供需双方利用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工具来分析交易对手,比如通过大数据可以得到交易方全方位的信息,交易双方不需要经过银行或券商等中介,双方直接联系,并最终完成交易。这一方面降低了交互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据传递、数据生产、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搜索引擎技术可以有效揭示融资方的资信状况,大幅改善融资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实质上会重构商业银行的融资格局。

  (三)互联网金融颠覆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的颠覆主要体现在服务终端、服务渠道和服务对象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促使商业银行的服务终端由柜台服务正在向终端服务转变。金融服务门槛大大降低,客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各种便捷的服务,“离柜化、去网点化”趋势日益显现。二是服务终端和服务渠道的变化带来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迁移,银行服务的客户更加具备普惠的特征。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激烈挑战,银行也在加速拥抱互联网。以徽商银行为例,在2015年初提出了银行互联网金融的五化战略转型,即移动化、场景化、数据化、跨界化和合作化。 这里的移动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全口径银行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加快部分流程或全流程的移动化、线上化和远程化。场景化指的是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要走出银行延伸到客户的衣食住行场景中去,增强粘度提升客户体验;数据化对内前中后台的大数据化营销管理升级,对外利用金融行为大数据增强获客能力和客户服务体验;跨界化是指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也要拓宽视野,利用跨界链接和创新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合作化是指广泛利用第三方优势资源互补,开放合作,提高创新效率和客户体验。

  受制于监管政策、体制机制、银行自身的IT能力等因素,大部分银行的移动互联转型严格意义上仍然属于金融互联网概念,即银行的视野仍然在体系内,产品创新也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移动化升级中。那么,什么时候互联网金融呢?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把原来线下的金融产品放到网上去贩卖,更多的是用互联网的“精神”来做传统金融行业做的事,而传统的互联网精神是什么?是开放,是共享,是分工协作,是无限链接,是新时代的创新精神。

  国内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的谢平教授,曾经提出过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这个模式的理解。他的定义是: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在国外最具有互联网金融属性的P2P在中国却因为没有有效的风控被做成金融互联网模式,P2P公司直接介入交易,成为交易的一方,使得本来应该是金融脱媒的互联网金融,还是无法脱媒,需要他自身信用附加的模式。本质上成了担保公司,部分的P2P甚至成为了银行,利用构建资金池,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没有牌照的银行,这种变形,其实是已经典型的背离了互联网金融应该有的模式了。

  因此早期互联网金融的理解是去中介化,即所说的金融脱媒。希望能够利用互联网让信息不断的透明化,让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对称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让社会的各种参与主体更加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优势让大量金融机构的职能不断的分化甚至消失。

相关阅读

12月15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中国金融发展(港股03623)论坛暨第八届金鼎奖”在北京拉开大幕,并将目光聚焦于行业的“服务实体与转型发展”。与会的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详细]
实体经济对GDP贡献超预期增长数据来源:Wind资讯,苏宁金融研究院整理计算国内讨论明年上调基准利率的声音越来越多,特别是央行研究部门负责人认为,货币政策不应给予市场长期低利[详细]
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是个认识误区,估计有人会跳起来回应“这个说法怎么可能有问题”,甚至觉得这是在挑战他们的货币银行“三观”。先别着急上火,容我细细道来,看来真[详细]
“金融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地方性中小银行而言,既要回归到服务地方经[详细]
核心提示:12月14日凌晨,美国央行宣布加息,这已经是美国今年内第3次加息,结果立马引发全球主要经济体恐慌。那美国加息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提前做好风险隔离?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