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 > 专家解读

“天河工程”专家: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 为生态发展提速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初之

  记者18日从青海省海西州委宣传部获悉,“天河工程”考察团日前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考察后表示:“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

  “天河工程”是指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项目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在海西考察期间,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德令哈市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鲁克湖-托素湖生态环境治理,赴格尔木市参观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考察玉珠峰“天河工程”试验现场和沱沱河水文资源情况。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张楚汉介绍说:“‘天河工程’就是利用声波发射,把云层里的水汽通过振动后,小水滴凝结成大水滴掉落下来形成雨水,解决三江源区、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从目前我们做的工作来看,还是很成功的,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思路很好,技术路线正确,而且前景非常光明。大西北主要问题是缺水,假如解决了水的问题,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都能积极作用。”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构想,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自古以来靠天吃饭,这个项目就是充分利用天上的云水资源,实现‘空中调水’,为人类造福。项目在科学上很前沿,但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项目成功以后对我国水资源紧缺地区在水利、民生、农业、环境和生态等方面将会有重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表示。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州域主体是素有中国“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面积约26.5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各类矿藏潜在经济价值达17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州域内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面积25.6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资源较为丰富、惟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

相关阅读

1月2日讯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近年来,猪肉消费逐渐增多,传统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以适度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养殖业应运而生。然而,猪吃的饲料有管理要求吗?猪长得快,是被催肥的[详细]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焦点。围绕乡村振兴,会议首次提出“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调“破除一切束缚[详细]
12月28日讯 入不敷出成南昌市青云谱区洪都街道热心村今年的“关键词”。谁也没想到,这个曾经的“全国百强村”“江西第一村”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热心村村务公开数据显示,截[详细]
12月28日讯 据报道,入冬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涨势不断,专家表示,当前玉米供求关系并未扭转,玉米库存仍亟待消化,需有相应顶层设计解决结构性矛盾。农业部数据显示,12月第2周全国玉米平[详细]
近日,一批专家深入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镇高培村田间地头,手把手给群众传授讲解钩藤的生理特性、温度湿度、病虫害防治、施肥、除草管理,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掌握钩藤科学栽培及管[详细]